新闻资讯
明朝亡于崇祯时期的原因有哪些?明朝亡于崇祯哪一年_3
关于明朝灭亡的责任,社会上有各种争论,有的说是崇祯,有的归于东林党,有的认为道德沦丧,有的说是天灾人祸......总而言之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。
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,责任也不在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身上,崇祯并不清白。
或许,因崇祯壮烈殉国,而且留下了感人的遗书,让人倍感同情。崇祯在遗书中写道:“朕凉德藐躬,上干天咎。然皆诸臣误朕。朕死无面目见祖宗。自去冠冕,以发覆面。任贼分裂,勿伤百姓一人。”
崇祯帝一死报国,令人感动。但是,他将责任推给“诸臣误朕”,也肯定有推卸责任嫌疑。
网络配图
喜欢点评历代帝王的乾隆,如何看待明朝覆灭中的崇祯责任呢?在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》中,乾隆认为:崇祯是蠢货,并给出了四大理由!
第一个理由:一个伟大的君主不应该自杀
乾隆认为,崇祯以死殉国虽然悲壮,但却非常不明智。因为,一个伟大的君主不应该自杀,而是要凭借自己的智慧让帝国千秋万代传承下去。
笔者按,溥仪当初是否也这么想这么做的?
第二个理由:崇祯是明朝灭亡第一责任人
乾隆评价认为“故有善守之主,必无败亡之理”,意思是如果崇祯善守,那么明朝就不会灭亡。明朝的灭亡,就在于崇祯瞎折腾,所以崇祯明朝灭亡的第一责任人,也说明崇祯糊涂,愚蠢。
笔者按,从现在来看,1840年之后的历代皇帝,应该都是昏庸之君了!
第三个理由:清除魏忠贤势力牵连太多了
对于崇祯清除魏忠贤势力,乾隆很认可,“庄烈(崇祯)承天启废弛之后力为整顿,尚有志于明作有为”。但认为崇祯过于扩大化,牵连的势力太多,引起官场恐慌,由此导致党争激烈。
笔者按,清除魏忠贤一党,东林党等更积极!清朝文字狱时,打击面更广。
网络配图
第四个理由:崇祯大权独揽“用不好人才”
乾隆认为,崇祯事必躬亲,大权独揽,刚愎自用,但“崇祯十七年,更相五十”,总是抱怨朝中无可用之臣,看不到别人的长处,总结来说就是“无法用好人才”。
笔者按,清朝除了能臣干臣,有贤臣么?是清朝时国家没人才,还是不想有贤臣呢?
(明朝内阁成员,都可以被称为宰相,通常一批内阁成员最多在7个。如果按照5个平均计算,相当于不到两年换一批)
后记
在明末那场关乎中华文明的历史性转折中,崇祯毫无疑问要对失败负有重大责任,无可辩驳。
当乾隆评价崇祯的时候,总是自认看透,或许只是“旁观者清”吧。但涉及自身时,却又迷惘。
屁如,自诩“完美皇帝”的乾隆时代,国势江河日下,死后40年,就干净利落的输掉了鸦片战争。
网络配图
或许,乾隆对崇祯太苛求了,毕竟乾隆自身并不比崇祯英明。相反,所作所为危害或许更大。
往事如烟,历史都已经过去,崇祯有他的过失,但国家覆灭也未必他就是主要责任。
毕竟,相比康熙乾隆一手遮天,明朝皇帝的权力没那么大,受到了诸多制约。
或许,这才是崇祯失败的最大关键。如果崇祯真能够高度集中权力,贯彻他的意志,明朝会亡吗
明朝王姓历史名人?明朝王姓名人
王之仁(?-1646年)字九如,北直隶保定人,传为崇祯末年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堂兄弟,官苏松总兵。南明弘光时官至浙江定海总兵,统水师。清兵下浙东,曾奉表投降,旋为民众抗清义举所感动而悔之,乃积极拥立监国鲁王,进封武宁侯。
历史记录
鲁监国元年(1646年)六月清军渡钱塘江,当江上师溃,众军皆遁,唯之仁一师坚守驻地。当见事不可为,乃率领部分兵员乘船数百艘,携带大批辎重由蛟门航海到舟山,打算同明肃虏伯黄斌卿会师共举。没想到黄斌卿竟炮击王之仁,趁火打劫抢走王之仁的兵船。王之仁对黄斌卿的背信弃义痛恨不已,把家属九十三人的坐船凿沉,全部溺海而死,自己留下一条大船。竖立旗帜,大吹大擂的直驶吴淞江口。当地清兵以为他是前来投降的明朝高官,不敢怠慢,立即转送南京。
王之仁见到招抚江南大学士洪承畴时,慷慨陈词,说自己是“前朝大帅,国亡当死,恐葬于鲸鲵,身死不明,后世青史无所征信,故来投见,欲死于明处耳!”洪承畴一开始以己度人,还以为王之仁只是效法自己松山故智,作秀而已,于是以礼相待,婉言劝他剃发投降。王之仁断然拒绝,大骂洪承畴“反面事仇,先帝赠若官,立庙祠若、祭若,荫若子;若背义亡恩,操戈入室,平夷我陵寝,焚毁我宗庙,若通天之罪,过李陵、卫律远矣”。洪承畴又羞又愧,无地自容,下令将他杀害。
史书记录
据《明季南略》记载:兴国公王之仁,载其妻妾并两子、幼女、诸孙等尽沉于蛟门下;捧敕印北面再拜,投之水。独至松江,峨冠登陆;百姓骇愕聚观。之仁从容入见内院洪承畴,自称‘仁系前朝大帅,不肯身泛洪涛;愿来投见,死于明处’。承畴优接以礼;命剃发,不从。八月二十四日(丁酉),见杀。闻之仁骂承畴曰:‘昔先帝设三坛祭汝,殆祭狗乎’。